首页> 资料下载 > >文章详情

产业报告2020丨观点篇:三、贺克斌:大气污染与减排

发布者:CHIC | 日期:2021-09-24 | 来源:CHIC | 阅读:452

第六篇 观点篇 

三、贺克斌:大气污染与减排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11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10月和1~10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地区10月份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和9.3%,但1~10月两个区域PM2.5的平均浓度都有所上升。其中,1~10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汾渭平原11个城市PM2.5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0%。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过去的10个月中,1月、2月、4月、9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地区的PM2.5浓度同比有所上升,其他月份同比都是下降的。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2%,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121个达标比2015年增加了48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浓度1.9%的波动谈不上恶化。《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行动计划》中提出,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3年滑动平均浓度力争继续下降,首次加入了“三年滑动平均值”作为考核目标。所谓“三年滑动”,是指3年浓度平均值,能一定程度弱化气象条件年际间的波动影响问题,更好地反映污染治理带来的环境效益。

但是,当下的减排程度不足以摆脱气象条件的影响,还没有达到脱钩的程度。在汾渭平原、西南地区、长三角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城市认为把该做的都做到了,空气质量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实际上这里面有信息错位。从大面来讲,全国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绝大部分城市仍然保持增长趋势。关注长期改善最终要看减排量。现行技术水平的减排量是不是达到了,有没有监管漏洞,这其中蕴涵很多潜力。从短期来看,冬季重污染攻坚是正在努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从长期减排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比较明确的至少有三点:一是非电工业,包括钢铁、建材和工业锅炉;二是民用散煤,尤其是冬季供暖燃煤;三是非道路机械的柴油机排放。

我国环境状况日渐转好,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这其中,清洁取暖做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现阶段的中国还是非常复杂的工业发展体系,有最先进的,也有最落后的没有完全淘汰的,跨度非常大,比如钢铁、交通领域。

对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治理策略,有几方面建议:

第一,每一个阶段的措施不应是全新的,任何创新都应该是有传承的。“大气十条”的成果要进行巩固和深化,比如精准施策、全面布局,“京60”目标最后的实现,便是靠全面布局最终打赢的非常好的检验。从2016年开始,“大气十条”第一篇稿子里还没有“双散”,2016年以后它不断在调整。另外,对于“2+26”城市的跟踪服务和严格监管是2017年开始出现的,这些好的做法应该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执行。

第二,重点区域范围随着时段的发展应该有新的考虑,扩大重点区域范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目前国家已经在“蓝天三年保卫战”规划中,汾渭地区也成为施政重点,然而对于川渝、长江经济带也要给予关注。

第三,要持续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行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加强清洁燃料替代,扩大无煤区范围,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实施基于环境绩效的错峰生产;创新运输组织,优化铁路-公路-水运相结合的运输结构。

第四,要实施国家减排行动计划,在打赢“蓝天三年保卫战”已经打响,但这远远不是3年就能“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十四五”时期继续发力。国家柴油机清洁行动计划,对于氮氧化物和PM2.5浓度降低是非常有潜力的。这些措施对于碳问题有好处,同时它还对黑碳问题和气候问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加大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力度。“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应该建立顶层设计。从5年的“大气十条”,到3年的“蓝天计划”等,可见规划的制定应该长短结合。京津冀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是国家科技重大工程中的重大项目,在京津冀地区如何通过科技支撑,让它有更充分的体现也尤为关键。编制“蓝天保卫战”科技能力建设规划,还要提升科技能力。



CHIC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