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料下载 > >文章详情

产业报告2021丨农村乡镇清洁供暖:一、农村和气候过渡带供热的特点

发布者:CHIC | 日期:2021-11-17 | 来源:CHIC | 阅读:1403

第二篇 农村乡镇清洁供暖

一、农村和气候过渡带供热的特点

1.农村供热的特点

截至2020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建筑供热面积为218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供热面积148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0亿平方米。2001-2019年农村人口从8亿人减少到5.5亿人,而农村住房面积从人均26平方米/人增加到47.3平方米/人,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住宅的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在230亿平方米左右。农村供热面积约占全国供热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农村地区供热对于清洁供热意义重大,也是清洁供热的薄弱环节和“硬骨头”。其供热存在如下特点。

成本是制约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的主要瓶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204元,增长5.7%,可以看出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低于2万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328元,增长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1%。可支配收入较低制约了清洁供热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炉具专业委员会的调研,距离城镇较近的农户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受城镇生活影响较大,家庭年收入也高于偏远农村,改造意愿较高,可承受的清洁取暖费用在2500~4000元/年。受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偏远农村农户的清洁能源改造意愿较低,可承受的清洁取暖费用在1000~2000元/年之间。而多数农村居民的普遍支出意愿不超过2000元。当实际支出超过2000元/年时接近一半的居民将省着用,一些贫困的用户甚至直接放弃清洁取暖,转而使用散煤或者传统的生物质能。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城镇每个采暖季原来的费用在1600—2000元,农民用煤2~3吨、费用在1000-1800元左右。“双改”后若达到以往的供暖水平,农户取暖费在补贴后仍要达到3000—6000元。2018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0元,按农村户均3人测算,“煤改气、煤改电”补贴后,农民取暖费用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为5.7%-7.1%,远高于城镇用户2.6%的水平,直接导致一些居民“改不起、用不起”,舍不得用、甚至出现“改而不用”情形。

用热负荷波动性较大。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打工潮的出现,农村实际人口较少,空巢现象严重,留守的老人和儿童较多,导致用热负荷出现较大的波动,平时负荷较低,而在春节期间,由于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用热负荷大幅上升。在同一天之内,傍晚时分,较多村民待在家里,对供暖需求高,在17:00—22:00用热负荷较大,22:00之后进入睡眠阶段,供热负荷降低,早上6:00—9:00之间,用热负荷再次增大,其余时段用热负荷偏小。

多为局部采暖,房屋保温效果较差。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调研,农村住宅属于北方合院式建筑体系。基本由正房、左右厢房围合而成,正房基本为三间、四间或五间房,建筑为单层平房和二层楼房居多,总体而言分别占到76.2%、16.3%,其中各区县的单层平房占到50%以上。正房开间一般为3.3~3.5米,进深为5米、7米或9米居多。院落大都南北向布置,正房坐北朝南,为主要居住用房。农宅居住用房的平均建筑面积均在80平方米以上,平均只有50%的房间有采暖措施。

按墙体材料和结构体系,农村住宅外墙81.5%为240毫米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等,一般无外饰面,且86.9%的外墙无外保温。仅部分区县农宅外墙采取保温措施,一般是采用外墙聚苯板外保温形式,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房屋墙体保温普遍较差。外窗形式主要采用单层铝合金窗、单层木窗和单层塑钢窗等,针对外窗的冬季保温,60%的住户未采取任何措施。建筑外门的类型主要以单层铝门、单层木门为主,少数采用塑钢门,各类型外门比例分别为单层木门(50%以上)、单层铝门(40%)及塑钢门(10%)等。门窗漏风现象较严重,导致保温效果较差,房间温度偏低。除此之外,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开窗通风的习惯,进一步降低了保温效果。

多数地区采暖周期较长,但居住舒适性差。秦岭淮河以北的农村地区,供暖周期一般在4个月以上,在严寒的东北地区,采暖周期达到6个月,对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冬季室内温度偏低,大部分农户住房的居住房间白天温度范围为10~15℃,居住舒适性较差,冬季不采暖的房间室内温度更低,有采暖的房间温度相对高一些,个别新建农宅或社区农宅的温度能达到16~18℃。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为了节省冬季采暖花费,一般仅在卧室取暖或通过着装厚重衣物保暖。

供热基础设施差,以分散式供热为主。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差别导致城乡供热存在较大差别。在北方城镇地区,主要通过热电联产、大型区域锅炉房等集中供暖设施满足取暖需求,承担供暖面积约70亿平方米,集中供暖尚未覆盖的区域以燃煤小锅炉、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分散供暖作为补充。农村地区供热基础设施较差,供热管网和天然气管网覆盖率低,配电网容量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农村供热以分散式供热为主,集中供热的比例较低。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多数为分散供暖,大量使用柴灶、火炕、炉子或土暖气等供暖,少部分采用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供暖。

2.气候过渡带供热的特点

报告中所说的气候过渡带是位于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之间的过渡区,即气候分界线所在的秦岭—淮河一线地区,包括秦岭沿线,大别山地区和淮河干流地区等,气候特征是“夏天热、冬天冷”,冬季湿度大,往往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人体舒适度极低。气候过渡带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变化急剧。年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沿线人口占全国的42%,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5%,民用建筑面积占全国的48%,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期冬季室内温度较低,这些地区未被纳入采暖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地区居民对集中取暖的需求越来越大。

气候过渡带区域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其供热特点如下。

供热周期较短。气候过渡带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出现在1月份,因此其供热周期一般从12月中旬至2月中旬,大约持续2个月。取暖方式的选择对灵活节能的要求较高。南方地区的冬季实际供暖天数大概介于2个月到3个月之间,如果和北方一样推行集中供暖,那么集中供暖的锅炉和热点联产设备很有可能全年有9个月甚至10个月的闲置期,造成资源浪费和规模不经济。南方采暖用户对自由调节使用时间和用热空间的需求度更高,且用户可根据自身偏好设定温度,使用上更为灵活。这对供热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技术路线的选择。

经济承受能力较强。气候过渡带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人均GDP在全国处于前列,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清洁供暖的价格承受能力较高,经济承受能力强。“十三五”规划中,对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清洁供热提出了初步要求。

热负荷较为稳定。气候过渡带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地区。气候过渡带和南方地区分布了国家过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江、浙、沪、鄂、皖、赣、黔、滇、渝、川以及相邻区域人口四五亿之众,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二,部分省份人口与供暖缺口见表2-1。

表2-1 长江沿岸部分省份人口与供暖需求预测

建筑保温效果较差。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建筑的保温效果相对较差。同时,南方地区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较差,缺乏推行集中供热的条件,这些都导致集中供热在南方将会成本较高。在南方地区,应推广南江水源、地热、空气源、燃气热电联产等技术,通过多能互补和分散取暖的技术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CHIC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