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料下载 > >文章详情

产业报告2021丨南方气候过渡带地区供热:二、南方供暖发展现状(1)

发布者:CHIC | 日期:2021-11-26 | 来源:CHIC | 阅读:956

第三篇 南方气候过渡带地区供热

二、南方供暖发展现状

1.区域差别

我国南方地区地域广袤,不同区域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不同区域间的气候特征、经济水平、人口密度、能耗水平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对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别做具体分析,对了解南方不同供暖路径的选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气候上看区域用热需求差别,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大概可以分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三块。其中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该地区的省份一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阴湿,受风力和降水的影响,体感温度较低,人们对于高质量的清洁供暖需求较为迫切。随着近年来该地区经济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南方居民认为有必要提供基础性的供暖服务。夏热冬暖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这些地区一般纬度较低,大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度较高,冬季供暖的需求较低。温和地区主要包括云南省和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冬季时,大部分地区处于昆明准禁止锋暖气团的控制,严寒气候较少,但部分地区如贵阳处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控制,冬季降水较多,气候寒冷,有一定的冬季供暖需求。

从人口、经济上看区域用热需求差别,江苏、上海、浙江、广东这些东南沿海省(市)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水平,且这些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阴湿,居民的体感温度普遍较低,居民的供暖需要和供暖支付能力普遍较高,适合优先进行供暖市场的建设。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地区也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且这些省份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热源条件,也是发展南方供暖市场的重要腹地。西南地区虽然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有待提高,但像贵州、四川的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城市仍然拥有相当的冬季采暖需要,适合利用当地独特的水力、地热、天然气等资源发展区域供暖。

因此,各地结合自身的能源供给、产业结构、热源条件、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各种南方供暖模式,大致可根据政府参与度、供暖集中度等因素划分为区域集中式、多元混合式、分户定制式三类模式(如图3-1)。

图3-1 南方不同区域供暖模式示意图

2.城乡差异

在中国南方,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部门的空间取暖和制冷以及烹饪、照明等用能需求与日俱增。集中供热在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一种普惠式的利民服务,但存在着空气污染、行政指令、资产锁定、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南方有着自身的区域特色和城乡二元结构,南方供暖市场的发展也随着各地的能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政策、气候条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在城乡差异上尤为显著。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在城市供暖上,总体上分户供暖及分布式供暖的用热量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因地制宜依靠热电厂、江水源等热源端进行区域供暖的供热面积和供热总量也不断增加,比例不断提升,这一点在长江中下游的省会城市及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尤为明显。一方面,这些省会城市具有产业培育的先导意识,及早对供暖市场的有序发展出台了规划文件。在安徽合肥,当地政府便出台了《合肥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和《合肥市供热专项规划》,并伴随着五年规划进行了多次修订。类似地,湖北武汉也出台了《武汉市清洁能源集中供热制冷规划》和《武昌区集中供热(冷)专项规划》,当地政府和武昌热电等企业一同开启并建设了居民部门的“冬暖夏凉”工程,居民冬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巨大提升。另一方面,南方城市发展供暖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热源条件发展清洁环保的多能互补供热。北方供暖引发的空气污染、能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南方城市在发展供暖市场的前期便对节能减排和能耗双控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供热系统。如在贵州的省会贵阳,省级的《贵州省节约能源条例》中便提倡热电企业进行整合联营扩大热电联产的热效能、节能降耗,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市级的《贵阳市城市区域性集中供热用热管理办法》中对居民端清洁供热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贵阳市居民部门的热力布局应优先利用地热、可再生能源等节能环保技术,结合当地资源特征合理配置热源、一级网和二级网,鼓励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因此,以中天未来方舟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供暖项目和居民端冷热联供在西南地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类似的,贵州六盘水也早早对区域供热进行了布局,出台了《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供热专项规划》和《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积极发展清洁煤热电联产余热供应和天然气供热,将当地在资源优势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居民福利。

在农村供暖上,南方农村家庭供暖相较城市供暖则相对处于萌芽状态,家庭供暖能源的选择行为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更多。伴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大量农村居民不断前往附近的乡镇和城市进行工作。同时,他们的孩子也逐渐在城市接受教育。因此,传统意义上南方农村家庭花在新柴收集上的时间比原先预计的要少,供暖消费也相较城市更少。此外,高山地带冬天比其他地理区域的冬天都漫长湿冷,居住在山区的农村家庭使用薪柴的可能性仍然很高。简而言之,由于电力、天然气管网的连接性相对较低,且南方农村地区的收入条件也相对较差,这些地区对供热能源的清洁度、健康性不甚敏感,能源贫困和燃料贫困发生的概率更高。


CHIC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