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料下载 > >文章详情

产业报告2021丨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一、清洁供热行业发展趋势之认真领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突出“人民至上”

发布者:CHIC | 日期:2022-02-15 | 来源:CHIC | 阅读:1821

第六篇 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清洁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3.认真领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突出“人民至上”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人数为5.5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9.8%,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0元,仅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8%。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农村,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特别是从2017年起,国家在北方地区开展城乡清洁取暖试点行动,在农房建筑节能性能提升、能源系统清洁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约农村地区清洁供热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在显现,如初装费高、运行费高、财政补贴压力大、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推广模式和路径尚不明晰。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建筑节能工程稳步推进,节能绿色农房建设得到试点推广,农村建筑用能结构持续优化。但是传统农房普遍缺乏保温节能措施,取暖方式落后且污染严重,冬季室内温度较低,舒适性差,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已经开展清洁供热改造的地区,农户的评价褒贬不一。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认为,“煤改气”和“煤改电”更加干净方便,告别了以往烟熏火燎的日子,室内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认为,改造后有补贴的运行费就已经超过原来的供热方式,平时“舍不得用”,一旦补贴取消,很可能会返回以前的供热方式。因此,农村地区的清洁供热工程不能“单打独斗”,要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广大农村、农民的差异性,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突出“人民至上”。

(1)把清洁供热与巩固脱贫战果结合起来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同穿衣吃饭,采暖季房间供热也是人民基本需求之一。无论是南方的火盆,还是北方的火坑,都是人民智慧在供热领域最朴素的体现。这些年各地在农村推广清洁供热的失败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支出费用太高,农民“舍不得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因此在农村开展的清洁供热工作,要努力与脱贫工作结合起来,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创新收益分享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升级带来的增值收益。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6亿公顷,粮食产量6.64亿吨,林地面积2.2亿公顷,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质秸秆及林业废弃物。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农业部2015年对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详细评估结果,该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为9.0亿吨。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3个主产区粮食作物秸秆占全国粮食作物秸秆的78.4%,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76.1%。从作物种类看,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类作物秸秆产量占比84.8%,是我国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来源。基于我国对粮食未来发展需求及农作物结构的微调,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单产不断提高,预测到2035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8.2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6.8亿吨。农作物收获后进行加工时也会产生废弃物,如稻壳、玉米芯、花生壳和甘蔗渣等。这些农业废弃物由于产地相对集中,主要来源于是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容易收集处理。201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约1.1~1.6亿吨。预计到2035年,该数值将大体保持不变。

我国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代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丰富,但面临很大的合理化消纳困境,其中禽畜粪便可以用做农家肥或生产沼气,农村厨余垃圾也可以分类回收或者利用,消纳路径相对明确。但由于秸秆类生物质分散性和低品位,其消纳存在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等一系列矛盾,造成每年大量农作物秸秆长期被抛弃、野烧,成为造成室外空气污染甚至大范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各级政府每年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监管,导致基层干群矛盾突出。

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由于受牲口数量、食用菌销量、工业原料使用量等需求端因素限制,计算得到其最大消纳量分别为每年2.4亿吨、0.54亿吨、0.59亿吨,说明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远不足以消纳秸秆。秸秆肥料化即秸秆还田,也是一种解决秸秆散烧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方式。但是,秸秆还田所释放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变暖潜力值,超过直接燃烧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潜力值。综合来看,只有秸秆燃料化才能消纳我国的秸秆产量。

在农村或者县域推行生物质清洁供热,可以就地收集利用,成本较低,而且其收、储、运、加工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生物质炉具炊、暖两用也更符合农村居民传统习惯,成本低,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可替代煤、液化气等常规化石能源,大幅度减少农户生活燃料费用支出。秸秆、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可以在当地压缩加工成固体燃料,顺应国内外能源消费升级趋势,改善由秸秆野外燃烧空气污染可成为生物质资源富集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产业扶贫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2020年2月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山西省运城市吴村看望脱贫户时,对当地积极利用果树枝条、农作物秸秆作为颗粒燃料的取暖技术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总理说,北方地区冬季取暖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像吴村这样通过技术改造就地取材,既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又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除了生物质,在农村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光、水、风、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开。

(2)把清洁供热与保卫绿水青山结合起来

绿水青山是美丽宜居乡村的代名词之一。清洁供热与“厕所革命”、垃圾与污水治理一样,属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一部分,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地区家庭固体燃料燃烧被公认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环境性健康风险影响因子之一。农村固体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CO、SO2、NOx、颗粒物等)。其中CO排放进入室内,容易增加中毒风险。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的数量在颗粒物中占比很高,并且由于PM2.5比表面积大,在环境中滞留的时间更长,吸附的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更多,并且能进入人体肺泡,对人体健康危害远高于粗颗粒。2015年,固体燃料仍然导致了64%的人体暴露量和至少43%与PM2.5有关的过早死亡。因此,农村地区生活用能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的测算,全国农村生活燃煤所排放的PM2.5总量为62.3万吨,生物质直接燃烧所排放的PM2.5总量为199.6万吨。近年来随着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推进,多项清洁取暖技术在农村地区逐渐得到了应用,农村居住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可以开发本地区的生物质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林业采伐剩余物等。通过压缩颗粒燃料、生物质制气等方式,灵活利用生物质资源。对于生物质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各类型电热泵供热,如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等。也可以开发地热资源,如采用中深层地热技术,从地下2000~3000米处取热。具体可行技术,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考虑到小城镇周边可再生电力较为丰富的特点,可以使用热泵与周边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电力进行灵活协调,同时满足供热和能源需求,不仅可以消纳过剩电力,还能降低热源运行成本。对于靠近厂区的农村,可以考虑利用余热资源供热。美好生活的诉求必然对用能多元化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应创新更有发展优势的多能互补方案,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只有降低了建设和运行成本,降低了用户的费用负担,才会受到用户的青睐。


CHIC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