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料下载 > >文章详情

产业报告2019丨综合篇:二、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者:CHIC | 日期:2020-06-15 | 来源:CHIC | 阅读:1493

第一篇 综合篇

二、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现状

2017年,清洁取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财政奖补资金等支持政策,综合利用行政手段、财税政策、价格保障、绿色金融、市场机制等手段,推动清洁供热产业加快发展,中国清洁供热产业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期。

据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2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59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3亿平方米),其中41%实现了清洁供热,面积达到95亿平方米。全国涉及清洁供热的企业7700家,实现总收入8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为稳定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1.供热行业总体概况

(1)北方城乡供热

2016年,北方地区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约91.4亿平方米。其中,城市占比80%,可见城市集中供热在我国北方集中供热中占主体地位;小城镇占比20%,相比2006年的小城镇占比12.8%有显著提升,可见近年来我国小城镇集中供热发展迅速。统计年鉴中给出的集中供热面积,仅统计了经营性集中供热系统的供暖面积,实际上还存在大量的由非经营性集中供热系统的供暖面积。例如:高校、部队、机关大院以及一些大型企业自己的独立供热管理团队来运营的集中供暖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被有关部门统计到。

在统计年鉴中给出的集中供热面积的基础上,考虑非经营性集中供暖面积修正后,得到北方城镇地区2016年集中供热的面积约为110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率为84.5%,相对于2013年的集中供热率76%有明显提升。

(2)全国城市集中供热

《中国统计年鉴(2018)》对我国19个省份、313个城市的集中供热情况进行了统计(如图1-3)。山东省集中供暖的城市最多,为44个,其次是河北和黑龙江,均有31个城市涉及。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天津是作为一个城市统计的,这是排位处于末尾的原因。而贵州、西藏则有所不同,是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原因,仅在六盘水和拉萨建设了集中供热项目。

图1-3 全国集中供热城市分布

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对集中供热的重视,在加大投资力度和供热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全国供热面积和供热量稳定增长。全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2008年的34.89亿平方米,上升到2017年的83.09亿平方米,年均递增10.12%(如图1-4),供热总量约37亿吉焦(其中蒸汽供热量为5.8亿吉焦,热水供热量为31.03亿吉焦)。我国供热产业热源总量中,蒸汽占15.74%、热水占84.26%。热力市场按消费终端客户划分为工业市场和居民采暖市场两大类。目前,工业部门是我国热力消费的主要领域,热力需求约占总热量的70%。

图1-4 2008~2017年全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

2008~2017年,我国城市热水供热能力稳中有升,年均增长率8.70%(如表1-1)。2017年增长很快,供热能力(热水)为64.78万兆瓦,比2016年增长31.33%;蒸汽供热能力为9.83万吨/小时,比上年增加25.57%。

表1-1  2008~2017年集中供热能力


截至2016年,我国城镇集中供热管线总长度约21.36万公里,比2008年增加9.30万公里(如图1-5)。其中蒸汽管道1.22万公里,比2008年减少0.39万公里,热水管道20.14万公里,较2008年增加9.68万公里。

图1-5 我国城镇集中供热管线长度(单位:公里)

注:2017年数据尚未统计出来。

1)供热地域特点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能源短缺,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以南北分界线确立了南北供暖分界线,并在秦岭——淮河以北建造了完善的城市供暖系统,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一直延续北方供暖,南方不供暖的传统。全国集中供热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如图1-6)。从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方采暖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和陕西、山东、河南等15个省份。城镇供热需求强劲,发展速度较快;这些地区城市建筑供热面积80多亿平方米。2017年,山东和辽宁两省供热面积分别达到12.66和11.82亿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我国城乡集中供热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北方地区主要城镇建有集中供热系统,南方城镇和农村地区基本没有供热设施,仅依靠天然气炉、空调、电炉和蜂窝煤等方式分散供热取暖。

 

图1-6 南北方集中供热分布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加总各省份数据,得出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供热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之比(如图1-7)。2017年,供热总面积比上年增加9.21亿平方米,其中中部和东北地区供热总量增加不多,占全国供热面积的比重略有下降。西部地区集中供热增量明显,占全国供暖总面积的比重比2016年增加了1.36%。

图1-7 分区供热面积及其分布

2)供热热源情况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的热源基本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区域锅炉房为辅、其它热源补充的格局。80%的热源炭以煤为主要燃料,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和燃煤热电联产等为主要供热形式。从供暖方式看,集中采暖方式约占70%,分散供热约占30%;在集中供热热源中,热电联产和锅炉是大头。热电联产(多数燃料为煤炭)占45%,燃气锅炉占11%,其余为其他来源(如图1-8所示)。此外,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产能超过50%。

图1-8  2016年中国北方地区供暖热源结构

工业余热供热。工业余热是一种清洁热源,用于供暖是“变废为宝”。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15年工业能耗29.23亿tce,占社会总能耗的2/3强。2015年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能耗为19.13亿tce,约占工业能耗的2/3。高耗能工业部门排放的低品位余热空间集中度高,余热品味相对较高,回收利用的潜力巨大。

2017年12月,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调研得到我国工业余热供暖面积1亿平方米。总体上,我国利用余热供暖比例很小,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天然气供热。近年来,在国家蓝天行动的推动下,天然气用于供热的消费量增长出乎想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天然气供暖面积约22亿平方米。2017年通过煤改汽工程建设,天然气供暖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数据,2017年上半年天然气消费总量同比增长了15%以上。

中国石油给出的非官方统计数据,2017年北方地区天然气耗量112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50%;仅统计燃气锅炉房和燃气壁挂炉的供暖用天然气耗量,北方地区集中供热总耗气量约为159亿立方米,占北方地区总耗量的14%以上。

地热供热。地热能开发利用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建筑面积仅为10万平方米。伴随绿色奥运、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措施的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供热(制冷)建筑面积767万平方米,2010年以来以年均28%的速度递增。2017年底,中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水热型地热能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近十年来,我国水热型地热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热(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近10年来地热型地热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1990年,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热建筑面积为190万平方米,2000年增至1100万平方米,2015年底1.02亿平方米。截止2017年底,全国水热型地热能超过1.5亿平方米,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增长较快。

城镇污水供热热源。国内污水源热泵应用的供热面积较小。由《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6》中的污水处理数据,按照取热前后5K温差估算北方各地市的污水余热量并与当地城镇热负荷比较,可得大部分地市的污水余热占当地城镇建筑热负荷的比例为1%~4%,北方地区城镇污水余热占城镇建筑热负荷的整体比例约为2.5%,可见污水源热能并非城镇供暖的主力热源,但作为辅助和补充热源仍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

农林生物质供热。《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表明,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生物质能(含农林生物质和城镇垃圾)清洁供暖面积共约2亿平方米。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布局灵活,适应性强,适宜就近收集原料、就地加工转换、就近消费、分布式开发利用,可用于北方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的县城及农村取暖,在用户侧直接替代煤炭。

城镇垃圾焚烧供热。《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达到25354万吨,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8%。《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城镇垃圾与农林生物质的总清洁供暖面积约2亿平方米。北方城镇垃圾热电联产余热可负担北方城镇建筑热负荷的2.7%,可见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并非城镇的主力热源,应定位为城镇供热辅助和补充热源。

电供热。电直热供热虽然便利,却是能源转换效率较低的一种方式。电是二次能源,是高品位的能源,而热是低品位的能源。一份电只能转换为一份热量,电直热方式供暖效率相当于40%的燃煤锅炉。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热网和燃气网辐射不到,而且气候严寒,空气源热泵无法运营的地方,才能考虑蓄热式电直热供热方式。

热泵供热。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相关调研统计,到2016年年底,北方地区建筑供暖面积中各类热泵供暖面积已经达到约6.7亿平方米(包括农村地区)。2017~2018年间,各类热泵新增供暖面积约2.08亿平方米,在新增非煤、非天然气热泵中占比高达约60%。

2016年空气源热泵在电热泵供暖面积中占比34%,土壤源、地下水源、污水源、海水源和淡水源热泵系统供热面积占比分别为29%、18%、9%、3%和7%。

图1-9  2016年电热泵类型比例

3)集中供热投资情况

近年来,我国对集中供热建设的政府投资额波动性较大,从2008年的328.18亿元到2017年的778.33亿元,增加了450.15亿元,10年年均增长率10%以上(如图1-10)。其中2014~2016年的投资额逐年减少,在2012年和2017年出现大幅增长,涨幅分别为204.73亿元和115.81亿元,反映出行业投资环境改善,供热市场逐渐回暖。

图1-10 2008~2017年供热行业建设投资额及增长率

(3)供热能源消耗

2017年,全国公共建筑面积约为123亿平方米;其中,农村公共建筑约有13亿平方米。2017年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为9.63亿tec,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1%,建筑商品能耗和生物质能共计10.5亿tec(其中生物质能耗约0.9亿tec)。公共建筑总面积的增加、大体量公共建筑占比的增长,以及用能需求增长等原因,导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从16.8kgce/m2增长到23.9kgce/m2,能耗总量增幅显著,能耗强度增长也较为迅速。

2017年,公共建筑总能耗(不含北方供热)为2.93亿tce,占建筑总能耗的31%;其中,电力消耗为7436亿kWh。北方城镇住宅能耗(不含北方供热)为2.26亿tce,占建筑总商品的能耗的23%,其中电力消耗5074亿kWh。从2001~2017年我国城镇住宅各终端用能途径的能耗总量增长近2倍,而建筑能耗总量增加不到1倍,体现了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建筑运行消耗的能源种类主要有电、煤、天然气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量。其中,城镇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两类建筑运行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电;农村住宅与城镇住宅消耗的能源品种有较大差异,除了电以外,农村住宅尤其是北方农村地区住宅建筑还消耗了大量的煤用于供热和炊事热水;北方城镇供热消耗的热力主要来源为热电联产和各类燃煤燃气锅炉生产的热力,一次能源消费也主要为煤。我国北方城市各类热源所占一次能源能耗比例见图1-11。

图1-11 北方城镇供热各类热源的一次能源消耗

2017年,农村住宅商品能耗为2.43亿tce,占建筑总能耗的25%。其中,电力能耗为2287亿kWh。生物质能(秸秆、薪柴)消耗约折合0.9亿tce。随着城镇化的发展,2001~2017年农村人口从8.0亿减少到5.8亿人,而农村住房面积从人均26平方米/人增加到40平方米/人,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住宅的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在230~240亿平方米。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的大力推动,天然气缺口加大,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8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5.3%,对外依存度的迅速攀升将影响经济安全乃至能源安全(图1-12)。

图1-12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

(4)供热污染情况

供暖期间的雾霾发生,与供暖排放污染物密切相关;与此相对应,雾霾治理,供热行业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减少煤炭终端使用、淘汰散煤小锅炉成为共识。有关研究表明,城镇供热排放基本达到标准,其污染物排放约占冬季燃煤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0%。农村约73亿平方米的建筑物需要供热,却以散煤燃烧为主,占燃煤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0%;部分为燃煤暖气片、小煤炉,少部分为分户式燃气壁挂炉,少数地区利用太阳能、沼气和空气源热泵等供热。

2017年,四个建筑用能分项的碳排放比例为:农村住宅29%,公共建筑26%,北方供暖26%,城镇住宅19%。公共建筑由于建筑能耗强度最高,所以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强度也最高,为48kgCO2/m2;而北方供暖分项由于大量燃煤生产热力,碳排放强度次之,为38kgCO2/m2;农村住宅和城镇住宅单位面积的一次能耗强度相关不大,但农村住宅用能结构中电力和天然气的比例均低于城镇住宅,直接燃煤比例高,所以单位面积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城镇住宅;农村住宅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强度为26kgCO2/m2,而城镇住宅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强度为17kgCO2/m2。

在我国发电结构中,火电占72%,水电占20%,其余是核电、风电和太阳能。根据全国发电量的结构、火力发电的能源平衡表,可以计算得到全国平均的度电碳排放因子。根据建筑运行的能源结构及各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可以计算得到全国建筑运行能耗相关的碳排放总量。2017年中国建筑运行的化石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为21.3亿吨CO2。其中由于电力消耗带来的碳排放为9亿吨,占建筑运行相关碳排放总量的43%。其次,由于北方集中供暖的热力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占22%,直接燃煤导致的碳排放占20%。从全国总量来看,人均建筑运行的碳排放量为1.5t/cap,约占全国人均总碳排放量的20%。

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对北京城区2010~2014年PM2.5污染状况分析发现,在统计学意义上PM2.5浓度在供暖期(红色)的平均水平要比非供暖期(绿色)显著增高。3月份,供暖期PM2.5平均浓度比非供暖期升高了33%~66%。11月份供暖后PM2.5平均浓度增长了23%至179%;其中,2010年增加了179%,2014年增加了169%。2014年的大幅增加是由于供暖前APEC期间减排措施的反弹效应(见图1-13)。

图1-13  M2.5浓度在供暖期比非供暖期显著增高

针对燃煤火电厂的污染物排放,现行国家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规定(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一般地区新建燃煤火电锅炉NOx、SO2、烟尘排放浓度为100mg/m3烟气、100mg/m3烟气和30mg/m3烟气;在运行锅炉的NOx、SO2、烟尘排放浓度为100mg/m3烟气、200mg/m3烟气和30mg/m3烟气;重点地区煤电锅炉NOx、SO2、烟尘排放浓度限度为100mg/m3烟气、50mg/m3烟气和20mg/m3烟气。近年来,大型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因子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SO2和粉尘排放下降明显(图1-14)。

图1-14 北方城镇供热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

依据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布平台(真气网https://www.aqistudy.cn)数据,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关性分析表明,传输通道城市PM2.5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相关关系:多数城市之间相关系数在0.8以上,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余城市间的相关关系也均在0.5以上,中度正相关。

(5)供热试点城市

供热试点城市分批确定,试点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6月,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衡水、太原、济南、郑州、开封、鹤壁、新乡12个北方城市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第一批试点城市。2018年5月,《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清洁方式取暖替代散煤燃烧取暖,确定了23个第二批试点城市,同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央财政奖补标准分档确定,补贴资金陆续到位,有力推动了北方供热市场的发展。

煤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2018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表示,2017年全国共完成煤改气、煤改电578万户,其中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就完成394万户。2018年,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改造工作预计将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00万户,加快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并把确保民众温暖过冬作为推进煤改的根本要求。

到2017年底,农村“煤改”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如北京农村完成97.4万户清洁供热改造工作,替代燃煤量约为258.11万吨,PM2.5减排量2.79万吨,SO2减排1.91万吨,VOCs减排1.03万吨,NOx减排0.41万吨(如图1-15),成效显著。

图1-15 2017年北京农村地区供暖清洁改造带来的污染物减排量

各地探索形成了煤改的可行模式。例如,在本报告的案例介绍中,既有利用污水/河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空气能、低品位工业余热、生物质能、太阳能、电能、天然气能等清洁热源的煤改模式,也有燃煤清洁利用的模式,以及多种能源互补、暖/冷/热水联供等清洁供热新业态。这些案例和模式,可以作为类似地区推进煤改工作时借鉴。

粗略估计,节能供热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48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993万吨,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贡献力量。

2.供热企业数据分析

(1)样本数据说明

随着我国城镇市政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供热行业处于体制改革、设备更新、技术进步的加快阶段。随着清洁供热市场的升温,一批外资、民营企业和多种经济成分纷纷进入供热市场,供暖技术路线缤彩纷呈、百花齐放。选择上市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存在行业发展水平高估的可能性,因为供暖只是上市公司的部分业务而不是全部业务。

我们选择上市公司的步骤是:首先确定企业入围标准,进而收集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相关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和样本的代表性。上市企业选定标准是,企业年报中有明确的供热经营活动,并有相关供热数据。市级热力集团的选择覆盖北方14个省区,企业所在城市具有供暖行业代表性;重点供热企业,主要以发展速度快、潜力足、市场拓展能力强为选择标准。考虑到极值可能引起的偏差,剔除了供热营业收入低于总收入1%的企业。最终选定100家供热企业(见附表),包括55家深沪上市企业(40家主板企业、15家新三板企业)和45家非上市企业(30家地市级热力企业、15家行业内重点企业)。

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前瞻数据库、相关企业官方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网等,日期截至2017年底。由于清洁供热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家统计局没有现成数据,企业也没有统一口径的统计上报数据。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增加了数据获取的难度;尽管如此,本报告仍付出很大努力进行探索。

(2)行业集中度与规模

供热行业以及供热企业的市场覆盖面巨大。清洁供热行业具有极强的行业交叉性,涉及电力、热力、房地产、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集中供热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促使行业技术进步,极大提升了能源效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另一方面,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智能化,服务型企业已从一维产品竞争迈向多维复合“价值竞争”,在提升管理水平、极大降低自身风险的同时,也获得富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并形成了可持续的新业态。

在本报告收集和分析的百家样本企业中,清洁供热型企业43家,以新能源的投资建设为基础,主要涉及咨询服务、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服务领域。对百家企业主营业务相关内容,采用目前运用最多的统计信息关键词提取方法TFIDF算法进行分析,通过标签云图直观展示频数大于5的关键词信息(图1-16)。供热和热力出现频数分别为60和55次,反映供热企业紧紧围绕核心业务从事经营活动;节能降耗成为企业关注,节能(20次)、新能源(40次)、清洁能源(17次)、环境保护(10次)、低碳(9次)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体现了供热企业正由传统的高能耗供热向清洁供热转型升级。企业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服务模式呈多元化特征,从事热能输送、运营及相关配套服务,集研发设计、工程安装、房地产开发及股权投资于一体,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集中供热和售后维护的一站式服务。

供热企业不仅涉及行业众多,业务广泛,而且规模较大,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2017年百家企业总资产企业规模17038.76亿元,在岗职工总数31.42万人。其中,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企业员工5.3万人;紧随其后的是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企业、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企业,分别拥有2.8和2.6万在岗职工,合计总资产8691亿元。3家企业成立20多年以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是供热领域的老牌上市企业,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需要提出的是,供暖只是这些企业的部分业务。

图1-16  百家企业主营业务标签云图

考虑到上市企业供暖产值占总资产的比例因素,除上述3家企业外,对剩余样本数据做了总资产与在岗职工的相关性分析(如图1-17)。大多数企业总资产与职工人数的比例较为稳定,人员的配置与管理科学合理,集中在一定区间内。集中带上方的企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供热业务基于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设备,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这类企业数量较少,是供热企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集中带下方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工人仍从事传统供热相关工作。

图1-17  总资产与在岗职工规模分析

(3)企业盈利与业务能力

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供热企业实力雄厚。截至2017年底,百家企业注册资本总计达1301.41亿元,28%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42%的企业在1亿~10亿元之间,具有从事供热经营活动雄厚物质基础,企业信誉随之提高,筹资、融资也相对容易。华能国际电力和国电电力两家上市企业注册资本均高于150亿元,显示了综合发展实力。

2017年,55家上市企业中,4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对于上市企业或大型非上市企业,规模较大,交易频繁,营业周期较短,营业收入持续稳定。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企业、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企业、阳泉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蓝天瑞德环保技术股份有限企业等的营业总收入较2016年增加50%以上。同时,需要提出的是,通常供热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较低,完整的评价需要跟踪评价企业连续周期中的营业收入。

就营业成本而言,89.09%的企业比2016年营业成本上升,只有26家企业营业利润增加,甚至有9家企业2017年净利润亏损,同比下降超过110%。在供热行业升温背景下,企业供热成本增加,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现实矛盾、困扰和无奈,如民生行评和节约降本之间的矛盾、建(低质量)与管(高浪费)的矛盾、城市供热增量与环保减排的矛盾、持续积累的老旧系统无资金投入和重复低效投入的矛盾等。百家企业中,有2家企业连续2年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数额有所减少,成本费用也明显降低,反映企业虽然亏损但在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依托成本管理、加强资金运营能力来减少损失。总之,供热企业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寻找并发挥核心竞争优势,才能摆脱困境。

样本中的非上市企业以供热专业运营企业为主,统计中更侧重于实际供热能力。2017年底,45家非上市企业供热面积累计达12.74亿平方米,占全国总供热面积的15.34%,平均供热面积达2832万平方米。各企业供热运营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市级热力集团肩负着地方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住宅集中供热和供热工程建设任务,在地方供热项目建设和服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重点供热企业依靠完善的规范管理、科学谋划、综合服务、后勤保障,逐渐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4)供热需求与市场潜力

供热行业与供电、供水等行业有着较大区别,热力资源损失不容忽视,在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生产成本上升和供热地域局限性等问题时常出现。在“单位”体制下,供暖是职工的福利;受发展水平和物资供应匮乏等因素制约,城市供热集中在北方地区,特别是严寒地区;这一态势迄今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在本报告的百家企业中,北方供热企业数量约为南方的3倍。虽然诸多地区明确提出要增加热力资源消费,而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供热企业为居民提供热力资源消费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供应热水成为城市建成区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开展南方地区的供热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原来不供热的地区甚至也出台了集中供热的文件。报告介绍了贵阳的供热案例,反映供热市场的前景广阔,需要企业去拓展。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划分,东部地区的企业数量占比为47%,中部和东北部企业数量相当,西部地区供热企业略少(图1-18)。这主要来自供热网络的地域局限性,即供热管网具有自然垄断性,并表现出不同地区的供热企业在为用户提供热力资源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尤其在数量、质量和供热范围等方面。

图1-18 供热企业地域分布

注:东、中、西和东北的划分参照《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随着用户热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个性化供热产品的需求增加,为我国整体上对室内采暖供热要求越来越大,需求拉动了供热消费增长。面对复杂性综合性需求,热力企业不仅仅需要供热产品、系统或解决方案等先进生产力支持,更需要有广阔、高远的发展视野,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供热行业关乎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供热节能服务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和接受。就成熟度而言,企业运作时间越久,经验就越丰富、实力也可能越强(如图1-19)。上市主板企业成立年限平均为22年,其中,广州恒运有着31年的运营经验。市级热力集团在成立之初,主要以国有独资、全民所有等身份出现,平均运营年限约20年。这两类企业多数经历过改制和整合过程,具有非常强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一些供热企业抓住机遇积极布局,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势头。

图1-19  各类型企业平均存活年限

新三板企业和重点企业平均运营年限分别为10年和12年。随着各地相关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清洁供热市场持续升温;相关行业企业顺应清洁供热需求增长大势,创新供热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拓展业务、实现升级转型。新三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给新兴供热企业打开了快速成长通道;营商环境的改善也为中小型供热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缩短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时间。

3.供热市场前景预判

总体上,清洁供热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充分。根据获得的百家企业数据,对清洁供热市场容量进行初步测算,旨在为未来清洁供热企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供热需求将持续增长

随着热消费需求的增加,北方采暖用户对供热质量和自主调节的要求提高,南方消费需求将呈现个性化态势。未来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城市化率的提高、区域小锅炉的拆除和旧城的管网建设改造等,均为集中供热创造了巨大而持续的市场需求。在国家政策激励和大力支持下,清洁供热面积将大幅提升。根据2008~2017年供热面积数据,构建预测模型;指数预测分析模型的准确度最高,拟合优度(R2)为0.9971。由此得到2018、2019和2020年供热面积的预测值分别为90.21亿平方米、99.09亿平方米和108.84亿平方米。供热行业设备创新,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则会极大提高我国供热能力以及系统效率。

(2)供热服务需求多样化

清洁供热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产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骨干企业,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能源革命、天变蓝等诉求,供热成为朝阳产业,资金、技术、人才逐渐涌入。企业应积极顺应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物联网以及资源整合、互联互通的趋势,抢占南方市场先机。由行业集中度来看,供热领域涉及的行业将越来越广泛,资金来源更多样、技术设备更先进、运营管理更智能、服务水平更专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江西、江苏、安徽、上海等地供热企业成立平均时间较短,说明越来越多的新市场参与者已经被吸引到这一领域。新进入者大多从业时间短,服务内容偏重于某一细分市场,服务区域局限于特定地区。这些新进入者可能会加剧所在地域的市场竞争,但具有全国范围较强竞争能力的新进入者尚未大量出现。在今后一段时期,现有的骨干企业仍将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来供热市场将被分割,形成北方为主、南方为辅的供热格局。

 

CHIC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