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 >文章详情

两会建议回复丨附提案原文!积极提升供热系统智慧应用水平 深入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工作

发布者:CHIC | 日期:2025-01-14 | 来源:CHIC | 阅读:2508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提交《关于不断深化供热计量改革 加快发展新型智慧供热的建议》,2025年1月8日,住建部官网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055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055号建议的答复



图片

李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对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关于因地制宜推广清洁取暖、支持推动新型智慧供热发展的建议非常中肯,和我部工作内容深度契合。我部高度重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智慧供热体系构建,大力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选取清洁取暖方式
2017年9月,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建城〔2017〕196号),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和电供暖,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全面取消散煤取暖。2017年12月,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发改能源〔2017〕2100号),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选择供暖热源,采取居民可承受的适宜清洁供暖策略,城市城区优先发展集中供暖,集中供暖暂时难以覆盖的,加快实施各类分散式清洁供暖。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构建以集中供暖为主、分散供暖为辅的基本格局。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2022年3月,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2〕353号),要求各地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在现有集中供热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推广电驱动热泵、蓄热式电锅炉、分散式电暖器等电采暖。2022年6月,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标〔2022〕53号),要求各地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生物质能应用,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我部指导各地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同时,结合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同步推进既有农房节能改造,降低清洁取暖能耗水平和成本支出,提高清洁取暖工作成效。
二、大力推进供热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
2024年5月,我部印发《关于做好采暖季工作总结并组织开展供热设施“冬病夏治”的函》,要求各地加强供热设施建设,提高供热系统智慧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承德市、长春市开展供热设施智能化建设试点,在用户端安装室温采集及智能温控装置,建设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和用户智能控制系统,开展按需供热、精准供热。印发《关于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建城规〔2024〕2号),明确老旧设施智能化改造,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同步推进,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予以支持。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先后发布了《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等,涉及供热智能改造设计、施工、安装、调控等多方面内容。组织编制行业标准《城镇供热工程智能化技术标准》,从数据融合、智能应用等方面规范城镇供热智能化建设及应用,促进城镇供热行业数字化转型。
三、着力加强行业新技术应用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部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城镇供热立法工作,要求供热企业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供热行业绿色节能低碳发展。2022年8月,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各地建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布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55010-2021),规定供热工程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工程技术创新。
下一步,我部将认真借鉴您的建议,指导北方地区持续做好清洁取暖工作,积极提升供热系统智慧应用水平,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保障和资金政策支持,深入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工作。
感谢您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城市建设司 010-58933981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年7月25日




提案原文:

关于不断深化供热计量改革 加快发展新型智慧供热的建议

CHIC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 李寅

图片


两会

案由

智慧供热是供热计量改革的基础,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出台政策,提高各方关于新型智慧供热对计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发展新型智慧供热统筹规划,促进供热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案据:推进供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推动智能化用能控制技术,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据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45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75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86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为76%。全国涉及清洁供热企业8350家,产业总产值9200亿元,从业人员达125万人,清洁供热产业正加速向新型智慧供热产业转型升级。

面临的主要挑战:

1、缺少国家层面指导性文件,相关标准与规范亟待完善

目前,国家层面缺少支持新型智慧供热推广的指导性文件,地方层面,仅北京、内蒙古等部分地区发布了与推广新型智慧供热相关的政策。大部分供热企业都是根据各自业务特点进行新型智慧供热探索,缺乏指导性、权威性的政策、标准、规范及技术导则。

2、改造建设投资大,企业改造资金压力大

新型智慧供热短期内的改造投入大,效益回收期长,全环节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升级和配套软件系统的搭建,给供热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近年能源价格上升,供热成本倒挂严重,供热企业普遍亏损。新型智慧供热建设补贴、专项资金支持及贷款便利等政策相对缺少。

3、供热智能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供热系统采集、处理、分析大数据能力不足,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供热数据的价值,并为系统自动控制和决策提供支持。供热智能化的系统性尚待完善。新型智慧供热试点物联网设备应用较少,深度学习、数据融合等人工智能算法运用较少。

发展建议:

应充分重视系统节能减碳、提质增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速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通过智能化调整实现系统整体的节能降耗,进而降低供热行业碳排放。

1、完善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新型智慧供热相关鼓励政策,起草并逐步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为新型智慧供热的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加强地方政府、供热企业对新型智慧重要性的认识,将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纳入供热规划考虑。

2、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坚持开源节流。国家层面:一方面,将供热计量改造项目纳入重大建设项目库,利用现有中央预算内资金积极支持重点城市供热计量项目;另一方面,完善供热用煤保障相关政策和煤热联动价格机制,降低并合理疏导生产成本,保障供热安全稳定运行。地方层面:建议将新型智慧供热项目改造纳入地方供暖补贴范围;设立专项基金、基础设施基金等投资新型智慧供热项目;将改造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范围;合理制定两部制热价,调整和平衡各方利益。

3、多措并举,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供热企业资金难题。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包括新型智慧供热项目在内的供热企业定制低息贷款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供热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供热REITs项目试点;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供热企业与资本市场沟通交流,让市场能够为供热产业建设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4、提升供热系统综合智能化水平,充分挖掘供热数据价值。鼓励供热企业通过新型智慧供热技术,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强化各环节、全系统的信息互联,提高系统的综合运行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管理能力。

5、加强行业监管,保障供热计量改革稳步推进。各地发展改革委、供热主管部门结合新型智慧供热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对成本、价格、污染排放等数据的收集分析,及时掌握供热行业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供热计量改革落地见效。




CHIC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公众号